1、产品销路:狭窄的销售渠道和闭塞的信息让瓜农们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希望有人能利用网络等其他工具帮助其做宣传,增加更多销售渠道。
段家庄村位于怀安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约15公里,全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村中主要种植玉米、谷黍等农作物,并种有大量西瓜、西红柿等果蔬。
樊瑞福和同村的瓜农几乎都遭遇了同样“丰收的寂寞”。没人来拉瓜,“今年的瓜太多了!每天骑着三轮车到县城里卖瓜,66岁的樊瑞福抱着两个西瓜从地里走出来,要是熟了的西瓜能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对我们村民而言,无疑是吃下一颗定心丸。以前遇到过行情差的时候,连三分之一的瓜都没有卖出去。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说不准的时候太多,樊瑞福眉头却紧了一下。当初大家蜂拥种瓜时,
“种西瓜施化肥,西瓜品质不好,上农家肥才能长出口味纯正的好瓜。”樊瑞福种了十多年西瓜,连学习带琢磨,有了自己的种瓜套路。说着樊瑞福就切开了一颗圆滚滚的瓜,鲜红的果肉上嵌着几粒乌黑的西瓜籽,他热情地将一牙牙西瓜塞进了大伙手里,撺掇着让大家尝个新鲜。一口下去,甘甜的汁水就从嘴角流了出来,又沙又甜,顿时全身舒爽畅快。
2、品牌塑造:村里种植品种多样,但仅限于百姓自产自销,缺乏一个全域性地方品牌统领推广。
4、岗位推广:该村年老体弱群众较多,缺乏主要劳动力,部分群众70岁左右还在耕种,全村劳动力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够进驻村中,提供更多就
3、农技服务: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机械化耕种程度较低,村民还仅限于传统农业的种植。村民渴望能有一支能长期持续提供农技服务的技术队伍进行指导。
常言道:立秋瓜,甜如蜜。眼下的西瓜甜度很高,口感也最好。田里的西瓜藏在绿叶下,一副静待瓜农摘下的模样。
“看,像这样的,圆一些的,深绿、浅绿花纹明显,摸上去有棱的,就是熟了的瓜。再听,这声音闷的,心就是实的。咱家的瓜你这么去挑,好吃的没跑儿。”樊瑞福津津有味地传授着摘瓜经验,给一群途径此地的年轻游客上了一堂生动的 “采摘速成课”。
段家庄村位于怀安县西沙城乡,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了十里八村出了名的“西瓜之乡”。樊瑞福是村里经验丰富的种瓜能手,今年种了11亩西瓜。
全村共有311户,740人。 全村耕地1468亩,其中水浇地1300亩,林地1540亩。截至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未脱贫3户4人,脱贫享受政策132户243人,系统内有脱贫不享受政策40户87人。全村目前共有低保61户71人,特困户6户6人。
现在只能我们自己拉着到县城去卖。谁也没想到会“种”下苦涩的销售难题。”村民们纷纷叹气,说到这,丰收了,不看不踏实。樊瑞福说,这段时间,一天卖个600多斤还是不成问题。
8月,骄阳似火。怀安县西沙城乡段家庄村,一望无际的瓜地,没有车,没有客商。
他的脸上却是无奈的苦笑:“一周了,见着长成的瓜,看着田里的一颗颗西瓜,樊瑞福叫上儿子做帮手,这靠天吃饭的活,”进入8月份以来,可是,但卖西瓜的时间很短,就像是看一个个娃娃,“今年西瓜能卖到8毛钱一斤,他每天都会到瓜田里溜达一圈,每颗西瓜都是他用汗水浇灌出来的,1毛多钱贱卖,连本都收不回来。
据了解,各种费用加起来,每亩西瓜地的成本在700元左右。由于没有组织推销,今年只来了寥寥几位瓜商,出的价格低得让人无法接受。 没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大家都在观望着,希望奇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