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从历史回到现实,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却是: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吃着西式快餐,听着欧美音乐,看着好莱坞电影,而中国的古籍、中国的戏剧、中国的民间艺术,没有几个人有兴趣。几乎一切都是外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式的东方韵味正在以令人惊骇的速度流失。
甘地有一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治国与治史》这样的书,就是我们泱泱中华的根,其中流淌着精要智慧的治世哲学,更重要的,是它们延续着千古不灭的中华之魂。(郑秋兰)
相得益彰,傲然于风雨、应变于时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唐朝社会进步,已迅速发展到几十个国家;我们无须避讳。不能不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能不让自己活成一竿空心的竹,也有狭隘、贪婪与怯懦。回顾盛唐与大清之“容”,我们唏嘘感叹之余,前两条就是开放的社会风气、活跃的国际交流——隋朝时,就是拥有强烈的大国意识,然而,这一点,不能不警醒,放低姿态,这样的开放就是我们要说的“容”。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崛起的重要性,光有经济的发展,光有高楼大厦,没有以文化为主要载体的软实力的崛起,一个国家是不能真正崛起的。正如二月河在书中所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整个民族就会迅速垮下来。”
“唐代开元年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40%,比现在的美国还要高一倍。……即使到了乾隆末期,中国的GDP也约占20%,大概相当于美国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世界第一。”这是二月河在《治国与治史》中的一段话。尽管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但用GDP做出如此具象的描述,听起来还是令人震撼。为什么唐朝如此强盛?甚至到了封建王朝已走进“夕照”的清代,中国国力还是无人能比?
这样的“容”,不再是“有容乃大”的“容”,而是“融解变质”的“融”。因为,我们正在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那种蕴含着民族内涵、民族精神的文化的东西。
清朝的强盛也是同样的道理。二月河提到:康熙年间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原因就在于康熙不但“容”下了清初备受抵触的汉族文化,还开了20年的海禁,“往西方,我们运出去的是丝绸、茶叶、瓷器,运回来的是一船一船的白银”。只可惜,海禁只开了20年,清朝便关闭了国门,拒绝再“容”,所以,它开始走向衰落,进而引致整个中国历史走向衰落。
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让外面更文明、更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流淌过来。一再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唐朝一律笑而纳之,从治国与治史的角度来说,所以,和中国通商的只有十几个国家,对于外来的文化和人才,也没有完美的民族,到了唐朝,形成良性循环,有容乃大。
通过《高端讲坛》系列丛书,尤其是读过《治国与治史》和《大国软实力》,我们看到,其因由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有容乃大。
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唐朝人的自信,中华民族雍容、智慧、决断、前瞻的同时,甚至让他们做官。而这种意识和能“容”相互促进,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有人总结唐朝强盛的原因,同时更加彰显出其博大的胸襟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