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的“诗和远方”古村的“路在何方”!采摘南瓜的句子

悠久的历史、独有的自然风貌和奇特的建筑风格让大汖成为不可多得的传统古村落。2013年大汖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居民的流失,让这个千年古村愈发迟暮,宛如现在生活其中的十余位老人。凋敝还是兴旺,这个“千岁”村庄的路在何方?

这里只有他们一年一年不断重复劳作的生活。在“压力山大”的城里人看来,就连村里的小路也是依山势而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里的老人冬天起得晚。

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倒呢?这是一个建在一整块山石上的村落。弯弯曲曲的山体上凿出来的石阶,叫“有山有水为汖,参差错落,这就是这座古老村庄的名字来历。

传统农耕“慢生活”,让盂县的古老村庄大汖,成了不少城里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这个“中国传统村落”也被摄影家们称为太行山上的“小布达拉宫”。但这并不是大汖年轻村民的追求,在这里挣不到钱,上不了学,娶不下媳妇,他们不得不和古村“诀别”,另谋生路。

记者早上来到大汖的时候,韩桂芳蒸的一锅米面窝窝刚出锅。这种用小米面、玉米面加上南瓜蒸熟的馒头,颜色金黄,吃起来带甜头。

盂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孙支军说,盂县东部地区的民居多以石砌窑洞为主,北部和西部大部分是石墙瓦房,而大汖主要是二层木阁楼结构,抗震功能优良。石块垒砌的墙面上糊上黄泥是为了保温。

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由黄黏土与石头混合建成,房子也都没有地基,这就是大汖。村里的每一个台阶,远远望去,有一句表述山水的俗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太行山里一块凸起的大山石上,村民们建起了鳞次栉比、不同于当地风格的50余座院落,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历经千年。

大汖古村现在供奉着七尊石雕像,是石龙镇山大王和他的家人,当地村民认为这是龙王,掌管旱涝和福灾。石龙镇山大王石像背后刻有文字,从落款看,石像为金承安二年(1197年)始建庙宇时所塑,距今800多年。

而在庙中清嘉庆七年刻立的“镇山大王重修碑记”上,则有“建于永安二岁”的文字,依此计算,则有近1500年历史。

“承安”与“永安”相差600年。即便按“承安二年”计算,村子也应有上千年历史了,因为建庙之时,村子已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而这需要不短的时间。

仔细看会发现,许多人一天只吃两顿饭,都是在这块巨石上一锤一锤凿出来的。大汖并不是大汖村民的“诗和远方”,屋瓦相连,多是二三层楼房结构,在盂县,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依山就势,造型别致。50多座小院建在一整块凸出的山体上,

睡醒后半上午沿着村里弯弯曲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走进去,由下而上,相依相偎。连接各家各户,大山大水为大汖”。大汖俨然是世外桃源。这些在海拔700多米处修建的房子,然而,建筑风格与周边的村子并不相似。

这正好印证了村民们代代流传的村子来历:北魏年间,有马姓一族,为躲避战乱或其他灾难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后不知什么原因,马姓迁走他乡,留下了破旧的村址。到了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老三被老大老二赶出家门自谋生路,老三无意中发现这个无人居住的村落,于是在这里安了家。从此,韩姓成了有文字记载的大汖人的祖先,至今村民都姓韩。

这样的木阁楼结构与南方的木阁楼也不一样。“南方阁楼一层多是喂养牲口,二层住人。大汖的房子则是一层住人,二层被当作储藏室,存放粮食、农具等物品。”孙支军说。

文章已创建 143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