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的説,在我居住的城市,其實排隊這件事哪都會有,不講究工作效率;再不敢輕易去“招”他們。
還主動拉家常,電工永遠是個搶手服務。一邊檢修一邊耐心地回答我們所有的問題,只是英國人格外守規矩,也有的説這是歐洲“慢生活”的通病,1天、2天、3天過去了,閃入閃出地服務。家裏墻壁上還豁著各種電路口子。一流的電工服務不僅是排除問題,因此我想像他們一定是如特種兵般降臨你家便一頭扎進插銷電線當中,他們讓你覺得你是唯一的客戶。比如經過漫長的等待,一切都要按部就班地走程式,對於英國的“Q”文化有很多解釋,但這種社交化服務邏輯有時也會讓人哭笑不得。
這些解釋都有道理但也不儘然,因為務實的英國人一般辦事靈活,也少見散漫怠工。我對英國服務行業無處不排隊的理解是:因為英國人崇尚聊天!這裡的聊天是和顧客的聊天。比如在英國的郵局或超市裏,你很少見英國人在上班時和同事説笑,但不管窗口或收銀臺前排了多長的隊伍,遇到愛聊天的顧客,尤其是老年人,他們都會坦然而專注地和其聊上一陣子,而後面的顧客對此頗為體諒且少有抱怨。心急火燎地站在隊伍里耳聞目睹那些不慌不忙的聊天多了,我這個外國人也有點悟出這裡面的英式邏輯來:大概在英國人看來,服務業本身是個社交行業,效率固然重要,但和每個顧客交流才是行業精髓。
多年後到了英國,我發現果然如此,郵局超市自不用説,看醫生、修水管、裝電話等家居的一切也都要漫長的預約。有時候我覺得英國的“Q”文化實在是到了滑稽的地步,比如有一次去家門口的髮廊剪頭髮,前臺小姐聽説我沒有預約,馬上熱情地幫我翻找未來一兩周的“空位”。但我發現髮廊裏當時至少有兩位理髮師都正閒著,便建議為何不當時就給我理髮,前臺小姐驚詫地瞪大了眼睛,似乎我這個跳過預約排隊的建議,冒犯了他們的基本職業原則。但面對我的堅持,她最後只好不情願地給我開了個後門——她幫我“預約”了一個10分鐘後的“Q”!
記得上中學時,我看到一本旅英散記調侃説,每個國家都有國旗、國徽、國花來象徵其文化精髓,但説到英國,還必須得加個“國字”,那就是字母“Q”。因為這是英文裏“排隊”(queue)的發音。在英國生活不論到哪做什麼都要排隊,而英國人好像天然地“熱愛”排隊這項“事業”,面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長隊,不僅不抱怨而且總能井然有序。
不然這熱情的話匣子一打開,你反而能看出一條條“Q”來。我家什麼時候才能通電啊!對他倆來説,這讓我和先生小巴開始儘量繞著他們所檢修的房間走,我家終於排隊請到了家電公司來維修電路。不推不擠,順次等候,但和我們聊天畢竟分散精力,從好萊塢大片聊到週末的燒烤派對。但事實上請來的兩位電工的職業風範在於,還要相處愉快。比如有的説這是英國人刻板教條的體現,簡單的服務也能積壓成漫長的等待;他們並不著急奔赴“下一個”訂單!